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人员查询
您的当前位置:法制与法治公益宣传快讯 > 社会资讯 > 宣传 >

发挥高校优势,汇聚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合力

来源:未知 编辑:常魁星 时间:2023-12-09
导读: (闫婷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职能,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

(闫婷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合作的重要职能,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实施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位一体、协调联动战略的重要领域和平台。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校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以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的龙头作用

第一,高校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依靠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导向,注重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坚持把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量,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重大成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立足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推动高等教育与科技、产业的贯通融合,注重发挥高等教育在培育高端人才、致力科技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政策指引下,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第二,高校是科技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动力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教育、人才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党和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上将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深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教育、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更加突出强调高校要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更高质量、更大贡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年来,高校获得67%的国家自然科学奖、72%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集聚了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源。

第三,高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世界科学中心和人才中心结合在一起往往是世界学术中心或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到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瞄准国家需求,发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优势,《中国制造2025》指出,“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深化相关领域工程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这些政策规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二、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总体上来讲,进入新时代,从国家发展坐标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更加凸显;从国际水平坐标看,教育改革开放趋势更加凸显;从现代化建设坐标看,教育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从以人民为中心坐标看,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更加凸显。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任务繁重,头绪很多,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原则不能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不能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使命不能丢。

第一,要在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把牢方向。教育必须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国的大学应该是具有强烈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大学。从国家层面来看,要体现国家意志,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从社会层面来看,要体现社会责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从教育层面来看,要体现教育自信,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涵品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重中之重,不断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打好成长成才的坚实基础。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这一重要基础,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推动科研工作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人才。

第二,要在坚持体制机制改革中提升治理水平。高等教育要发展,根本出路在体制机制创新。唯有如此,才能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把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在教育目标上更加注重“导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更新”,注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互动”,注重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个性化的教学。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面,要深化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为依托,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理事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实现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既相对分离,又相互促进,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机制。在教育评价机制方面,要深化以完善评价为牵引的教育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真正树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以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要在坚持服务国家需求中彰显教育使命。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应在主动对接国家人才需要和创新需求等方面担当更为重要的责任,聚焦国家需求,适应社会需要,提升支撑和引领能力。要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把握基础研究这个“总机关”,用好学科交融这个“催化剂”,深化基础学科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动态调整优化学科设置,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建好建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等协同合作,实现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优势互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要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强学科顶层设计,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平台,落实人才培养联动机制,落实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培养人才、高标准科学研究、高速度融入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提升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要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双创平台,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贡献度,努力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教育强国,高校何为”,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际成效服务支撑现代化建设篇章。

三、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高校办学治校的首要任务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是孕育人才、汇聚人才、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场所,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追求优秀卓越目标,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要发展素质教育。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深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互促的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二要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创新”的理念与思维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大力创新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一体化贯通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实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全面提质增效,增强人才培养的资源支撑度,统筹好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形成高质量育人体系。三要创新体制机制。瞄准国家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加强相关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以新思路、新举措进行大胆创新、大胆探索,努力形成超常规的贯通培养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为破解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难题提供最有力、最有效、最优质的人才供给。

第二,坚持“四个面向”,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要充分发挥人才集聚、学科交叉、基础深厚的优势,积极瞄准“四个面向”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一要聚焦发展需求。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瞄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构建,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办好特色优势学科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形成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学科专业动态调节机制,强化有组织科研,切实担负起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任。二要聚焦原始创新。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紧密围绕“卡脖子”技术问题,不断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创新制度机制为支撑,探索符合高校特点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从0到1”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形成高水平原创性突破,抢占引领未来战略发展的制高点。三要聚焦成果转化。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难题,从科技创新中寻找解决方案,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和高水平科技赋能,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产业发展链条,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堵点,进一步构建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高校同时肩负着人才培养与人才集聚的重任,既要培养好人才,更要用好人才。要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优化人才发展制度环境,建设高校教师队伍人才高地,全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一要注重平台牵引。依托和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用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吸引人才、培育人才,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高层次人才组建大科学团队、主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鼓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的高层次人才长期沉浸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二要培养青年人才。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和使用机制,推动顶尖学者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长期稳定支持的力度,增强人才自主培育能力,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学术潜力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为青年人才深入“无人区”潜心耕作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三要营造良好环境。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鼓励合作,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破除“五唯”痼疾,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着力构建结构合理、梯次递进、全程激励、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努力让人才享受良好待遇、获得最高礼遇、拥有发展机遇,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高校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常魁星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Copyright ©法制与法治公益宣传快讯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资讯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邮箱:YxshzbTuA@21cn.com 技术支持法制与法治公益宣传快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