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祁连山最美山河——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进保护修复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编辑:转载厍红英 时间:2024-12-04
导读:
10月28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1只雌性雪豹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过丛林,在它身后,3只雪豹幼崽轻快地追随。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以下简称“管护中心”)野生动物调查队队员王亮说:“雪豹在祁连山并不难寻。今年,我
10月28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丹马场自然保护站,1只雌性雪豹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过丛林,在它身后,3只雪豹幼崽轻快地追随。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以下简称“管护中心”)野生动物调查队队员王亮说:“雪豹在祁连山并不难寻。今年,我和雪豹就相遇过3次。”
2023年,保护区使用红外相机共监测到雪豹410次。作为祁连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雪豹的频频出现,彰显着这片山脉的生机与活力。
祁连山地处西北干旱区,其雪山和冰川滋养着河西走廊,哺育了一个个绿洲。过去,因为多轮开发,局部受损严重的祁连山经历了一场猛药去疴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
现在,祁连山生态已由集中整治修复转入常态长效保护的新阶段。管护中心围绕生态环境整治、国家公园创建、资源保护现代化水平建设等方面,以生态保护为主线,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守护着这条绵延近千公里的生命线、母亲山。
坚守·保护
在古城自然保护站金沙峡景区,高耸的原生密林旁,人工种植的青海云杉静静生长。“以前这里是游客中心,整改拆除后恢复了生态。”四台沟资源管护站护林员李春莲感慨道。
李春莲日常要巡护4万亩的林区,辖区山路崎岖、植被茂密、气候多变,巡护一次十分困难。手机巡护管理系统记录了她91次巡护路线。
管护中心下设22个自然保护站,管护着近300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光靠管护人员用脚步丈量巡护显然不够。
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在祁丰自然保护站辖区应有尽有。这里管护面积达831万亩,占保护区的1/3,70名工作人员人均巡护任务达12万亩,还要克服平均海拔4000米、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的困难,难度可想而知。
“收到中心指令,无人巡航飞机已出库,可以起飞。”无人机驾驶员赵尚宏向中心发出飞行信号。在得到中心指令后,无人飞机开始巡航。
“这是今年第7次空中巡护,3万亩的巡护面积大约飞行半小时。一旦林区出现热源,无人机上搭载的多光谱镜头可以利用红外影像快速识别,帮助护林员及时发现、尽早处置。”祁丰自然保护站副站长葛玉俊说,无人机巡航的画面可以同步到智慧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大数据平台,借助视频监控和辅助管护,大大减轻了护林员巡护压力。
“我们累计布置了1000多台红外相机,建成野外视频监控系统89套,实现了对森林火灾、野生动物、人类活动的24小时实时监测。”管护中心信息管理科副科长袁斌说,近两年,管护中心还购置5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30多架悬翼无人机,进一步提升监管能力。
20年前,兰州大学教授赵传燕带领学生开始在寺大隆自然保护站进行生态监测,建立起代表祁连山垂直梯度的典型生态系统生态监测点。自她开始,兰州大学地理学、生态学、草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接力驻扎,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为祁连山系统治理贡献力量。
2024年,管护中心与兰州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共建的祁连山中部亚高山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挂牌。这是保护区成立以来建设的首个部级站,祁连山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迈向了更高层次。
随着保护区完成整治,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自然之力逐渐恢复。数据显示:保护区生态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个百分点。
深秋的祁连山,王亮迎着晨曦,在隆畅河自然保护站内开始跟拍野生动物。他本是一名牧民,随着保护区核心区生态移民搬迁,成了一名护林员。
“受工作影响,我开始关注雪豹。”他加入了管护中心野生动物调查队,工作内容从护林转向监测和科普。在网络上,他有了30多万粉丝。
野生动物调查队负责人、管护中心野生动植物管理科科长马堆芳已经在祁连山工作30多年,对这里的野生动物变化了如指掌。
“2023年,祁青资源管护站巡护发现雪豹8次,而2016年以前,每年发现不到1次。现在,红外相机雪豹拍摄率也明显提高,拍摄最多的有5只雪豹。目前,雪豹活动范围最低海拔为1960米,与历史记录比较下降了500米。2022年,我们还监测到1只成年雪豹带着4只幼崽。”马堆芳说,这些充分说明保护区的雪豹食物丰富,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种群快速恢复。
雪豹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伞护种,保护了它,就保护了其他生物。目前,保护区森林类动物恢复明显。2023年,寺大隆自然保护站发现了300多只的马鹿大种群,蓝马鸡最大种群达到了近百只。草地类动物大幅增加。岩羊最大种群达到了近1000只,曾经难见踪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豺,其种群也在迅速壮大,2024年已监测到11个种群,最大种群为22只。
管护中心党委书记、局长裴雯表示:“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直观地反映出保护区生态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祁连山东端,保护区占全县面积的61.4%。暑期,抓喜秀龙草原草长莺飞。每逢旅游季,南泥沟村牧民牛更登将自家的白牦牛、岔口驿马驯养好,供游客骑乘,仅此一项就收入了两万多元。冰沟河景区旅游持续火爆,游人在此四季皆可领略祁连的壮美。
1—10月,抓喜秀龙景区接待游客76.2万人次。同期,全县接待游客590.47万人次,同比增长311.22%;游客旅游花费43.32亿元,同比增长352.67%。
2017年9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祁连山国家公园纳入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
如何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区入口社区建设便是探索之一。
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区张掖段面积1.37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片区的39.83%。近年来,张掖市以入口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拓宽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路径。
“打造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就要对各行政区域进行统一规划,使不同县区毗邻的乡镇形成协同发展单元,为国家公园的保护提供生态支撑和社会系统保障。”张掖市林草局副局长葛军元说。
张掖市充分发掘祁连山自然人文禀赋,打破行政区划,编制完成涵盖23个门户村镇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段入口社区建设概念性总体规划》《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重点片区概念性规划》。2022年以来,争取实施入口社区项目资金7992万元,并谋划未来5年入口社区项目资金3.99亿元。不断拓展和丰富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项目建设内容,通过提升改造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构建林旅融合新模式。建成全省首个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博物馆,对张掖七彩丹霞景区、马蹄寺、康乐草原空置展馆进行布展提升。联合市文旅部门,将民乐县马蹄小镇改造提升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写生基地。同时,设计制作文创产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升社会对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区最大的资源主体,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区25.2%的面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9.3%的面积都在肃南县境内。
2024年7月,位于肃南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博物馆开馆。在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和形态各异的矿石标本间,在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演示下,游客可以直观了解到祁连山的地质演化过程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
经过多年发展,位于马蹄乡的马蹄寺景区已发展成为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目前正在加快创建5A级景区。
2023年,张掖市将马蹄乡入口社区作为全省国家公园入口社区示范点进行打造。马蹄乡也依托马蹄寺景区和入口社区建设,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当地牧民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或牵马载客、开牧家乐,或成为护林员、草管员。
肃南县副县长贺进贤说:“全县主要景区都位于祁连山北部。我们将通过争取入口社区项目建设发展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帮助百姓转产,让当地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
“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区建设强调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社区参与是全民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当地居民优先参与国家公园建设并享受利益分配。”兰州大学教授丁文广表示,“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区已经探索出社区共管的初步模式。”
美丽嬗变,全民共享。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徐凡 金敏艳 李景潮 焦方宁
责任编辑:转载厍红英
打赏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